兰西县崇文实验学校
学校简介

 校本教研CHONG WEN

教研小结

        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的读写能力
          ---跨越式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的探究总结

                      刘婷婷
  在阅读中进行写作,需要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找准训练点,在读的过程中明确写的方法,在写作的过程中才有明确的目的性。本学期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仿写训练:
  一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小儿歌,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读懂儿歌的句式,然后进行仿写,例如:《四季》一课,儿歌抓住四个季节事物的特点进行描述,在学生读懂儿歌后,我让学生根据季节的特点再说出不同的事物,然后把儿歌中的事物进行替换,这样学生就编写出新的儿歌,如:原文“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学生说出“柳枝弯弯,他对燕子说:”,一年级的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有限,这样练习让学生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例如:在学习《大小多少》这篇课文时,在教学中,学生熟读课文的结构,注意语言的叙述顺序和量词的准确使用,按照课文的内容,看着老是出示的对比图片让学生说话训练,最后让学生仿写。
学生仿写的片段如下:
一个大,一个小,一匹马儿,一只鸟。
一边多,一边少,一群蝴蝶,一只龟。
一个大,一个小,一棵大树,一朵花。
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鸟儿,一只猫。
二、联系生活写作
  一年级的学生,能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简单的说出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做的事,会有话可说。在学习《大还是小》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让孩子们说一说,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有的孩子们说:“当我帮妈妈做家务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还有的小朋友说:“我不能帮妈妈做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很小。”所以本节课的打写点,我就让孩子写一写,什么时候觉得自己长大了?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还没有长大。这样,学生能把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根据课文内容的语句,学习表达方法。
三、续编故事
  课文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这些短小的故事,让学生兴趣浓厚,故事后来怎么样了呢?在老师的激趣下,学生很愿意续编故事,在学习《小松鼠找花生》一课后,让学生想象,小松鼠找到花生后会怎么做呢,接着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想一想乌鸦还会用什么办法喝瓶子里的水,把你想到的办法写出来,有的孩子写乌鸦找来吸管,有的孩子写把瓶子打碎……
读写结合,重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在读中学习方法,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写作,学生就会有所收获。

 

 

        阅读教学中的“跨越”
                        房桂玲
  本学期我们在“跨越式”的引领下继续踏实走课改之路。教学中我们倡导“大输入,大输出”。课堂上我们坚持贯彻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课堂教学实践作保证,以反思小结促提升,努力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落实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使课题研究工作得以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一、确定读写结合点
  学期初,我们根据校课题方案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确定了本册语文书的读写设计方向,明确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1、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大输入的内容。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运用教材,用活教材。结合教研活动,促进学生的“大输入,大输出”。3、根据教材特点,确定阅读篇目,扩大学生阅读知识面,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觉阅读的习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大输出。
二、学习提高素养
  课题研究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支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许多一线的教师在这一点上显然是较为薄弱的,因此我们学校的领导每月为我们邀请了课题组的老师定期来到我们学校做理论指导。加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我们的理论素养,使课题研究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展开。
三、课外阅读促课内写作
  本学习我们继续倡导学生兴趣读书。为学生生营造阅读氛围,利用读书课和学生共同读书,新书推荐,心得交流,在班上举行了阅读互动,阅读之星评选,手抄报比赛,阅读竞赛并评选出等级奖,各项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知识面也不断扩大。
四、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一方面,我们语文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落实阅读和打写点,研究开展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们每周进行一次课题组内的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本学期,我们还进行了读写结合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进一步探索课题下的阅读教学,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受益匪浅。。

 

 

        多读多写乐在其中
          ---跨越式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的探究总结
                        孙亚丽
  在跨越式课题中明确阐述了“大输入大输出”的理念,就是不让学生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保证孩子大量阅读,提前写作。
针对一年级教材故事性、趣味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变“让我写”为“我要写”,实现提前读写的目的。
一、仿写童话故事
  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在学生逐渐感受、接触童话故事后,我看到孩子们对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着手引导学生在学习完童话故事后仿写童话。
根据原童话故事句段的结构仿写,例如:在学习《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在教学中,学生熟读童话的基础上,先帮他们理清课文的结构,注意语言的叙述顺序和动词的用词准确,我重点引导用谁还在荷叶上干什么呢?的句式让学生说话训练,最后让学生仿写。
学生仿写的片段如下: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运动场。”说着小蚂蚁在荷叶上翻着跟头。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蜜蜂说:“荷叶是我的休息室。”瞧,蜜蜂立在荷叶上睡起了午觉。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鱼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在凉伞下快活地游来游去。
二、展开想象为童话故事补白
  在学习《小松鼠找花生》这篇课文时,我看出学生意犹未尽,兴趣不减,我当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松鼠又来到了花生地时,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充分展开想象,为童话故事补白。当然,这种补白,教师在备课时要事先做好预设,“补白”点的设计一定是让学生有话可说的。
三、看图打写童话故事
  看图编童话故事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教学中针对单幅图的故事,我首先教孩子整体看图,图上的一切都要看清:人、物、天空、地面等,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判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他(它)们正在干什么?……学生把握了这些大的框架后,再展开想象,自己组织语言,编写出一篇完整的有头有尾的故事。
2、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后,随着训练的深入,后来我逐渐过渡,为学生提供多幅图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创编,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跨越式阅读教学尤其重视写作训练,就是要给学生的思维架起一座知识迁移的桥梁,让学生从读的"此岸"到达写的"彼岸",再回到读的"此岸"。如此不断往返,一定能达到提高读、写能力的目的,实现“双赢”。

Copyright 2017 黑龙江省兰西县崇文实验学校